苏州青年说 | 油画骄子王月: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2018-05-15 13:01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寄语中国青年: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国破危亡之际, “五四”运动力挽狂澜。从此,青年,崛起!

一百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厚望当代中国青年: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

青春可贵!时光倥偬,化百年为一瞬。

一代一代的青年将他们挚诚的青春献给岁月,献予祖国。

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团市委、苏州市广电总台主办,苏州广电总台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制中心联合呈现的大型融媒体活动《苏州青年说》,选取苏州各行业中的杰出青年代表,分享他们的青春励志故事,致敬每一个在青年时代拼尽全力的人。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习近平

我是苏州青年王月,学院主义油画家。

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8年5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启动。

中国文联邀请24位全国知名艺术家,围绕马克思生平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生节点,集中创作24幅马克思题材精品画作。其中,油画作品《终身伴侣》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作惊艳亮相,获得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里的高度评价,也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终身伴侣》的作者王嫩先生身为国内当代著名油画家,在中国美术界有着颇高的地位和声望,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我的父亲。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著名艺术家,但在我眼里,他和千千万万个父亲一样,那么慈祥,那么平实。

今年一月,王老师接到了中国文联负责人打来的电话,邀请创作一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细问之后了解到是中宣部在习总书记的指示下启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展览活动由中国文联承办,经过中国美协领导的反复斟酌,在全国范围内邀请24位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画家创作马克思题材绘画作品,父亲有幸在此之列。

对于每一位画家来说,能受到国家的重托,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创作一幅传世的作品,理应是件令人兴奋的事。但是兴奋之余,所有的画家都犯了难,一是时间问题,二是素材缺失。

当时,留给画家的创作时间总共也不到三个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一幅2.5米乘以3米的大型油画,并将向全国人民展出,这是何等的难度。为了不辱使命,及时交出作品,王老师每天坚守画室12个小时以上,就连大年三十、大年初一都没有休息。过年期间中午的饭菜,基本上都是家人送到画室。想的头皮发麻,他依然在画;画的胳膊抬不起来,他还是在画。

创作中遇到的另一大难题就是素材缺失。马克思与燕妮生在19世纪,当时的摄影术还不发达,所以他们留存于世的影像资料非常少。当时,我就帮助父亲在网络上寻找,通过留学朋友搜集。有时一找就找到凌晨两三点,最终也只找到了几张。

依据找到的照片资料,再加上自身对人物的理解,王老师前后花了将近三个月,终于作成了《终身伴侣——马克思与燕妮》,并成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终身伴侣》这件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极大成功,除了因为画家本身的艺术修养才华和成熟的创作能力之外,还因为作者投入了巨大的创作热情。

王嫩先生是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典型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经历过文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等一系列的磨难,他们的生活中从小就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熏陶,对此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和感情。

同时,我的祖父又是革命家,是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祖母是新四军,这一切红色基因都使得父亲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更深的感情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像指路明灯一样指引着他们,感召着他们。一方面他们有过文革、下放、三年自然灾害的磨难,一方面又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使他们这代人有着战无不胜永不言败的信念和过人的吃苦精神。

在这代人身上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崇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及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也许相对于金钱,荣誉在他们看来更为至高无上。

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时代背景的变迁造成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变迁,这使得两代人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差别。当然,我们说存在就有他合理的一面,如果拿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代下的人来比较,显然是不公平的。

那么,时代不同,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就不再重要了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其实,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在任何时代都有他的指导意义。不论是总结前人的经验,还是开拓未来的征程,我们都需要马克思主义。

虽然现在马克思已经离我们远去,广大的年轻朋友听起来仅仅是个历史人物,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却一直在我们身边指导着我们,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在当代,我们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马克思主义。

我认为对于年轻一代,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有很多:

首先,当代年轻人应该能正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对自己对别人的评价和分析一定要客观,实事求是,在要求别人的同时多想想自己能为别人做多少。

第二,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每一步都要尽量走的踏实,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

第三,对于前人的经验要懂得借鉴,对于新生事物要有开拓精神。

第四,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的人,每天都要比昨天的自己进步哪怕一点点,认准目标不要轻易动摇,拒绝各种诱惑,懂得坚持和取舍。

马克思虽然已远去,但马克思精神永存。

不仅是过去,当下,还是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应该一直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不断奋斗。这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苏州青年说·对话王月

问:你是如何走上油画创作这条路的?

答:受父亲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六年级时,突然有一天,我就大胆跟父母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当一名画家。

但是,父亲刚开始并未同意,因为他深知走这条路有多么难,成功的几率有多么低。好在他是个开明的人,尽管不同意,但也没有实际阻拦。

就这样,因为爱好,而掀开了自己的油画学习、创作的人生。

问:王嫩教授在你油画创作道路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你可以画的不好,但不能不动脑!”这是父亲当年训斥我的话,至今还深深印在脑中。

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父亲是非常严厉的,又是高标准要求的。他一直告诫我:作为一名画家,要想走在别人前面,就得有过人的思辨和领悟能力。

不可否认,站在巨人的肩上,我的绘画技艺确实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之后,我顺利考取了本科,读了研究生,很快在业界崭露头角。

我选择了这条路,我就得吐下路上的所有苦。不过,如今,苦尽甘来,我也成了一名青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江苏分会会员。与擅长油画的父亲王嫩在一起,堪称为“油画父子兵”。

应该说,父亲是我永远的灵魂导师。

问:王嫩教授创作《终身伴侣》时,除了亲眼见证外,你还做了什么?

答:《终身伴侣》这幅画的创作难度非常大,不仅是交稿时间紧,而且素材缺失严重。画中的两位人物——马克思与燕妮生在19世纪,当时摄影技术不发达,他们两人留存于世的影像资料极其有限。

不知长相,如何创作?于是,从接到选题开始,我就帮助父亲在网上寻找马克思与燕妮的照片资料,还通过国外留学的朋友帮忙搜集。有时找素材都要找到凌晨两三点,最终,也只找到了几张照片。

当时,为了赶进度,父亲每天在画室一待就是12个小时,大年三十、大年初一都在画室度过。创作期间,我经常把饭送到他画室去。

创作,是需要那份心境的。因此,我与家人一道帮他把生活上的事处理好,让他能够一心一意进行创作。

问:你最佩服父亲身上的哪一点?

答:在油画创作上,父亲是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就拿《终身伴侣》来说,当时选题确定后,父亲面临着时间紧迫、素材缺失等困难,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今年,父亲已经63岁,从事油画创作多年,以他的技艺和手法,一幅《终身伴侣》画到七成,别人就无法挑出毛病了。但是,他依然坚持画,甚至画到头皮发麻、胳膊抬不起。为何这样?其实,另外三成是画给自己的。

画到不能画为止,这是父亲一直所坚持的理念。他在一直努力追求着突破,一直追寻着内心的完美。这也是我最佩服的一点。

问:王嫩教授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人?

答:他为人非常随和,对自己的学生多是鼓励为主,很少批评。而且,除油画之外,跳舞、唱歌也很在行。拉的一手小提琴,不比专业的学生差。

问:有想过超越自己的父亲吗?

答:父亲是个著名的油画家,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确实令人羡慕。但是,我与父亲是两个时代的人,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时代的人,也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面对父亲这座高山,我更多地愿意去欣赏。而面对同辈的人,我会卯足劲、持之不懈地去赛跑。

问:作为85后青年,你怎么理解马克思?

答:《终身伴侣》这幅画还原的不仅是马克思的形象,更是不朽的马克思精神,充满了画家对马克思精神的解读和对马克思的无限缅怀。

作为85后的青年,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在任何时代都有他的指导意义。不论是总结前人的经验,还是开拓未来的征程,我们都需要马克思主义。

虽然现在马克思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却一直在我们身边指导着我们,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在当代,我们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马克思主义。

问:你觉得青年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

答:平时,我不仅创作,也要教书育人。至今7年的教书生涯,培养了众多学子。

我觉得青年人应该要抓紧时间!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得抓紧时间。

同时,做喜欢的事,初心不改,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在马克思精神的感召下,充实自我,认真工作,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让青春在奋斗中度过。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点评

历史不仅是时间的线性流逝,更是一代又一代创造历史的人的价值传承。

王月与父亲之间,生活经历的不同并没有使他们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反而是在思想价值多元的今天,父子二人跨越了170年的光阴,与马克思产生了共鸣,这是代际的价值传承,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胜利,更是王月所说的“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有信念的人”应有的坚持。

——苏州市委党校哲学博士 田坤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4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ITITUTE
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致能大道189号      TEL:0512-66503592      FAX:0512-6650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