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融合——认识、认知、实践、再认识
2015-06-10 10:34  

          

一场名为“互联网+”的风潮正席卷而来,我们不愿是风,因为风会停,但现象背后的产业逻辑会不断演绎。互联网正在重构,重构的三次方,将是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如同法国社会学家Luc Boltanski而言,我们已经进入到项目生活所带来的不稳定之常态中。从一而终的职业理想已经成为过往云烟,了解社会和认识自身成了刻不容缓的设计教育的重点,也是创造性人才的必备素养。

因此,设计与艺术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成为核心。我们不约而同,回到手工创造的实践上来。

实践,融合。也就是遵循着一条历史通识——理论认知—实践讨论—实践—历史再认识之路,这是一个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互通的循环系统。

          

装饰艺术设计系拥有装饰艺术设计、书画装裱与修复、陶艺、雕刻四个专业。2015届毕业生涉及装饰艺术设计(陈设品方向、首饰设计方向、玻璃设计方向、纤维方向、漆艺方向)、书画装裱与修复(花鸟方向、人物方向、装裱方向)、陶艺专业共189名学生,约完成了982(套\件)作品。

2011年,装饰艺术设计及其专业群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几年建设,我系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将岗位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创设大师工作室,将工艺美术大师的绝技绝活引入教学内容;践行“双融合”课程体系,形成历史与文化、设计与实践、材料与技术、市场与管理互动的知识结构;导入社会项目,以项目流程组建教学流程;服务社会,以推进工艺美术产业转型与培养行业人才为己任;形成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引发了工艺美术传人培养的崭新理念:

理念之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体现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特点。普适性:系专业根植于传统工艺美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这决定了专业教学需兼顾艺术人文和工艺创新,文化素养与能力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思维等多方面的“融合”。个性化:小专业方向对接工艺美术品类,课程引入具体社会项目,激发思维,体现师生原创精神。

理念之二:教学资源建设体现非遗传承和高职教育相结合的特点。我系在非遗项目的整理与存录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使其成为教师、学生、企业及传人教学、传习、研究、创作的资源平台。为首饰设计、纤维设计、装裱等专业方向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信息和素材准备,实现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协同发展。

理念之三: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体现项目导入和岗位对接相结合的特点。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分析行业趋势,动态遴选小专业方向。双方共同构建三年纵向性的专业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以项目为导向,串联课程模块。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环节导入对应的岗位要求,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学生们制作某项器物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为了实用,而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然后乐此不疲,里面甚至有人生态度,即是“器物精神”。

精致漆器、陶艺、玻璃、针剪、饰物、气场,不仅是物质化的见证,更是制造生活、创造社会的见证,它在丰富生活的同时,更让我们具有激浊扬清、去伪存真的精神和道德拔节。

道技共相融。我们再次强调:价值观是道,而人文智慧是术。

          

          

最后,向为本届毕业设计辛勤付出的行业、企业,校内外行家、教师、学生致以崇高敬意。向每一位关注本届毕业设计的业内外友人深表谢意!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4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ITITUTE
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致能大道189号      TEL:0512-66503592      FAX:0512-66503591